重卡的輕量化既不可以簡單化而為,也不可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
作為市場相對成熟的歐洲物流市場,合理的運價、高附加值的貨物,先讓讓物流運輸用戶無須為如何賺錢發(fā)愁,顯然,他們已經熬過了依靠超載才能賺錢的年代。
然而,市場并不成熟的中國市場卻與歐洲的貨運環(huán)境涇渭分明。低迷的運價、低附加值的原材料運輸,使得超載早在多年前就成為了主流。在那種情況下,很多重卡用戶購買車輛時,最先考慮的也許就是卡車的超載性能。不是嫌大梁薄,就是嫌板簧不厚,恨不得能買回一個鐵疙瘩的客戶大有人在。
然而,始于5年前的國家多部委的聯(lián)合治超卻讓重卡超載成為了窮途末路。多個省份相繼實施的計重收費政策讓卡車自重越重越好的狀態(tài)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誰的重卡輕,誰就能贏得市場的青睞。
有數(shù)據(jù)表明,汽車重量每減少10%,燃油的消耗量就可以降低8%以上。在油價逐漸攀升的今天,這對于生活舉步維艱的卡車用戶來說無疑很誘人。
有細心的記者算過一筆賬,如果車輛自重降低0.8噸,卡車就可以多裝貨物0.8噸,按照每年行駛20萬公里、每公里平均運價0.28元計算,一輛輕量化重卡的一年可比載重量相同的普通車型增加收入四五萬元。
客戶有利潤可賺,企業(yè)就愿意積極參與。鑒于此,重卡企業(yè)無一例外地都制定了產品瘦身計劃。采用高強度鋼板、減少車輛大梁等“重”點部位的重量、通過優(yōu)化設計把過去冗余的部件減重或去掉。一時間,家家都有輕量化重卡問世。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給企業(yè)提個醒,重卡的輕量化一是要走高科技的發(fā)展道路,切不可簡單化而為之。二是重卡的輕量化決不可以犧牲安全性為代價。